打通民生路 鋪就幸福道——尼日利亞EDO道路項目“百日攻堅戰”紀實 | |
| |
在尼日利亞南部的EDO州,有一條曾讓當地百姓頭疼不已的道路。長期以來,它坑洼不平、雨季泥濘,重型車輛頻繁翻車,一旦交通中斷往往長達一個月以上。它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“卡脖子”,更是困擾百姓日常出行的“心病”。如今,隨著中國電建昆明院承建的EDO道路項目全面啟動“百日沖刺”攻堅戰,這一頑疾正在被徹底改寫。 (一)攻克技術難題,打造堅實路基 在熱帶季風氣候下修路,并非易事。EDO州土質松散,地下水位高,加之雨季時間長,對道路結構的穩定性提出了嚴峻挑戰。項目團隊通過實地勘察和反復論證,最終采用了“五層筑路”的科學方案: 河沙回填層:改善地基排水條件,均勻分散荷載; 片塊石層:提供承載力,防止地基沉陷; 級配碎石層:增加整體穩定性,減少路面變形; 水泥穩定碎石層:兼顧強度與耐久,抵御重載沖擊; 鋼筋混凝土面層:作為最終路面,確保道路堅固平整,經得起時間和車輛的雙重考驗。這套結構層層遞進、環環相扣,是結合中國工程經驗與當地地質條件的智慧結晶。項目部不僅解決了雨季施工“路基軟、沉降大”的難題,還為后續道路長期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。 (二)跨文化協作,凝聚攻堅合力 在施工現場,機械轟鳴、人聲鼎沸,中外員工晝夜輪班、連續作業。雨水澆濕了衣衫,卻澆不滅大家的干勁。項目部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跨文化協作模式:中國技術人員負責設計、質量與安全把控,當地工人則在施工一線展現力量與智慧。通過“師帶徒”的方式,中方工程師手把手培訓當地青年,讓他們從搬運材料的普通工人,逐漸成長為能獨立操作機械、掌握施工工藝的技能工人。這種“傳幫帶”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,更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懂技術、能管理的道路建設人才,成為項目之外的另一份長遠收獲。 (三)鋪就幸福大道,托起發展夢想 “這條路修好了,我們的農產品就能更快運出去,孩子上學也更方便了。”一位沿線居民動情地說。對他們而言,這不僅是一條道路,更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路。項目建成后,預計將直接改善數十萬居民的出行條件,大幅縮短運輸時間,降低物流成本。沿線小農場的農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城市市場,區域經濟“血脈”被打通;本地就業崗位大量增加,許多家庭有了穩定收入;同時,項目推廣的環保施工工藝減少了水土流失,對當地生態環境形成有效保護。 在聯合國倡導的“可持續發展目標”框架下,EDO道路項目展現了中企參與國際合作的責任與擔當——既是交通工程,更是民生工程、發展工程、生態工程。 EDO項目見證了昆明院在海外復雜環境中攻堅克難的技術實力,也彰顯了跨文化團隊合作的默契與力量。對于當地百姓而言,這條堅實大道承載著出行便利和生活改善;對于昆明院而言,它是一份寫在土地上的答卷,印證著“講好海外合作故事、創造共同價值”的初心與使命。我們堅信,一條承載民心、惠及發展的康莊大道,正從這里向未來鋪展。 | 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 |